第一份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作与ISO质量体系有关,我应聘到一家英资建筑陶瓷有限公司,当时的职位是质量助理。我到此公司上班的第一天,质量经理就给了我一大叠生产部作业指导书,然后把我和这些资料一同“扔”给了生产部经理。当时这家公司已通过了
ISO9002的质量体系认证,正准备为通过 ISO9001体系认证作文件和资料的更改。我的任务是根据指示对作业指导书作必要的修改和进行
ISO9001的推广。生产部经理接收我后,就把我下放到流水线的各个工序,规定每个工序实习
2个星期,然后交一份实习报告给他。我当时想,这工作太简单了,我有这么多资料,写几篇报告不成问题。在实习过程中,事情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要看完这一叠资料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况且文件的描述语言枯燥无味),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尤其是像陶瓷等行业,即使是非技术的体系文件数量就相当多,更何况要搞清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的表格流程;其次,涉及的技术问题太多,很多从质量体系上容易理解并且需要执行的程序很可能因为技术上的不可行只得更改,而且不得不作必要的技术说明。举个简单的例子:墙地砖对原料的依赖性极高,十几种泥、石原料,每种原料都由固定矿点开采,以便含有固定化学成分(即使是同一矿区的不同矿点开采的原料也有较大的成分差别),如果这些原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质量达不到程序规定的接受范围,并且累计次数已达到程序规定更换供应商程度,这时程序和技术的矛盾就尖锐的显现出来了,更换供应商就意味着将对所有的生产工艺参数甚至流程的试验和更改;相对来说更改程序更为可行,但程序的屡次修改并不能解决体系上的漏洞。后来,我交上了实习报告,主要内容是“赞美”此体系的完美,居然给我蒙混过关了。
在这段时间中,我感受最深的是ISO文件化的特征,在生产部大办公室的整一面墙的橱是用来存放各类表格的,各种技术文件还有其它特定的存放场所。为了应付审核,所有的与体系有关的活动均以记录的形式保存下来(当然有很多记录是事后补的或纯粹是伪造的),不过补记录或造假的过程却是最容易发现问题的过程,由此也可以证明一个正常运行体系的重要性和可信赖度。对质量体系的审核,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各种记录的追溯。作为一个审核员,对审核目标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对采购记录的追溯中,发现有些采购单据滞留在办公室未及时处理;如果审核员把审核目的定义为采购部是否及时、有效、按合适的价格、数量采购所需的符合质量要求的物品并使其到位远比表面上的单据追索要深刻,对单据的追溯也可能引申到另一个层次而避免浅尝辄止。
相对于简单的产品质量验收,质量保证已成为含义宽广的、渗透至企业高层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涉及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同企业中所有员工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举例说来:财务人员通常被认为同质量无关,但在质量保证体系中,情况并非如此;财务人员参与合同评审以确定合同的要求是否符合资金流动体系(这同合同要求是否符合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同样重要);在同供应商打交道的过程中,财务人员更要根据质量体系的要求对产品质量不符接收标准的供应商延期付款或拒绝付款,这些要求同其它要求一样都规范地被写入程序文件,成为质量体系的一部分。
对一个跨国公司或者大公司而言,质量保证早已成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她们维护公司的信誉、品牌的重要性已成为企业发展、生存的关键性问题;质量保证同管理、利润已不完全矛盾了,已经成为维持企业创利的一部分。
ISO9000系列已成为国际标准,许多跨国公司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这些供应商要通过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以保证她们纷繁复杂产品结构中的
OEM产品符合所需的质量要求;这种发展导致了质量保证成为一种潮流、销售武器、促销手段,但质量保证真正体现价值是在企业内部,虽然质量保证问题使企业管理困难重重,但却是保证商业生存所必须的。
应该说,做质量体系的发展前景是不错的,但由于我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并搀杂着一些其它因素,半年后,我跳槽到中信泰富属下一家港资公司,开始了我的第二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