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Job Click here to visit our sponsor

目前位置>>我的情况>>经历>>返回Back
 

---我的求职信息---

 
 
A 姓名:Yimin(轶敏)
B 性别:男(male)
C 出生年月:1975/01
D 主页:skypavilion.yeah.net
E 居住地/户籍:Shanghai
F   目前证书:MCPS

个人简历
我的样子
侃侃工作经历
My resume
Photo

 

 
 

 
 

 

LogoExchange
LogoExchange

 

 

侃侃工作

第一份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作与ISO质量体系有关,我应聘到一家英资建筑陶瓷有限公司,当时的职位是质量助理。我到此公司上班的第一天,质量经理就给了我一大叠生产部作业指导书,然后把我和这些资料一同“扔”给了生产部经理。当时这家公司已通过了 ISO9002的质量体系认证,正准备为通过 ISO9001体系认证作文件和资料的更改。我的任务是根据指示对作业指导书作必要的修改和进行 ISO9001的推广。生产部经理接收我后,就把我下放到流水线的各个工序,规定每个工序实习 2个星期,然后交一份实习报告给他。我当时想,这工作太简单了,我有这么多资料,写几篇报告不成问题。在实习过程中,事情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要看完这一叠资料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况且文件的描述语言枯燥无味),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尤其是像陶瓷等行业,即使是非技术的体系文件数量就相当多,更何况要搞清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的表格流程;其次,涉及的技术问题太多,很多从质量体系上容易理解并且需要执行的程序很可能因为技术上的不可行只得更改,而且不得不作必要的技术说明。举个简单的例子:墙地砖对原料的依赖性极高,十几种泥、石原料,每种原料都由固定矿点开采,以便含有固定化学成分(即使是同一矿区的不同矿点开采的原料也有较大的成分差别),如果这些原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质量达不到程序规定的接受范围,并且累计次数已达到程序规定更换供应商程度,这时程序和技术的矛盾就尖锐的显现出来了,更换供应商就意味着将对所有的生产工艺参数甚至流程的试验和更改;相对来说更改程序更为可行,但程序的屡次修改并不能解决体系上的漏洞。

后来,我交上了实习报告,主要内容是“赞美”此体系的完美,居然给我蒙混过关了。

在这段时间中,我感受最深的是ISO文件化的特征,在生产部大办公室的整一面墙的橱是用来存放各类表格的,各种技术文件还有其它特定的存放场所。为了应付审核,所有的与体系有关的活动均以记录的形式保存下来(当然有很多记录是事后补的或纯粹是伪造的),不过补记录或造假的过程却是最容易发现问题的过程,由此也可以证明一个正常运行体系的重要性和可信赖度。对质量体系的审核,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各种记录的追溯。作为一个审核员,对审核目标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对采购记录的追溯中,发现有些采购单据滞留在办公室未及时处理;如果审核员把审核目的定义为采购部是否及时、有效、按合适的价格、数量采购所需的符合质量要求的物品并使其到位远比表面上的单据追索要深刻,对单据的追溯也可能引申到另一个层次而避免浅尝辄止。

相对于简单的产品质量验收,质量保证已成为含义宽广的、渗透至企业高层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涉及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同企业中所有员工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举例说来:财务人员通常被认为同质量无关,但在质量保证体系中,情况并非如此;财务人员参与合同评审以确定合同的要求是否符合资金流动体系(这同合同要求是否符合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同样重要);在同供应商打交道的过程中,财务人员更要根据质量体系的要求对产品质量不符接收标准的供应商延期付款或拒绝付款,这些要求同其它要求一样都规范地被写入程序文件,成为质量体系的一部分。

对一个跨国公司或者大公司而言,质量保证早已成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她们维护公司的信誉、品牌的重要性已成为企业发展、生存的关键性问题;质量保证同管理、利润已不完全矛盾了,已经成为维持企业创利的一部分。

ISO9000系列已成为国际标准,许多跨国公司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这些供应商要通过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以保证她们纷繁复杂产品结构中的 OEM产品符合所需的质量要求;这种发展导致了质量保证成为一种潮流、销售武器、促销手段,但质量保证真正体现价值是在企业内部,虽然质量保证问题使企业管理困难重重,但却是保证商业生存所必须的。

应该说,做质量体系的发展前景是不错的,但由于我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并搀杂着一些其它因素,半年后,我跳槽到中信泰富属下一家港资公司,开始了我的第二份工作。

第二份工作

1998.2.23我第一天到公司报到时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我自以为是的在10:30到公司,我想可能只是确认一下手续问题,然后会最终确定正式上班日期。没想到这天竟是正式上班日期,人事总监见到我的第一句话便是质问我为何如此晚才到?真是不幸,我这个向来循规蹈矩的忠厚之人,留给领导的第一印象是如此糟糕!

从这天开始拉开了我的流浪办公生涯。我进这家公司并未有明确的职位安排,所以也没有固定的办公桌,我只是知道我以后可能在其属下投资公司工作,当前我只是协助项目组工作。最初的两个星期,无人认领我,我终日在会议室看闲书度日,后来我正式参与到项目组工作。该项目是农业投资项目之一,我的主要工作是记录整理会议纪要、管理项目资料、打字、编辑各类项目报告、工作报告和一些对外的简单协调工作等。此后,由于项目组人员短缺,我虽非专业人事,还是参与了部分业务计划的撰写和制定,并根据实际市场营销计划的变动调整生产计划以便使数量匹配。

在这段时间中,我接受了众多领导的教诲。在项目组中我资力最浅、经验最差,能够聆听各方面专业人士对某一问题的探讨,就能使我视野拓宽、增长见识。在我进入项目组初期,各成员都信心十足,干劲高涨,但后来发现最高领导层对我们辛勤工作得出的符合实际情况并富有操作性建议和报告并不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符合他们意愿,脱离实际的报告和数据支撑。为此,我们不断忙于根据领导指示修改报告,编造不切实际的数据,只有这样的报告才是符合要求的。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香港与祖国大陆,中信泰富损失惨重,该项目最终未能达成协议,项目组解散。我的项目生涯到此结束,蜕变成该公司的 MT(储备干部),自愿遣散到其属下的合资企业之一参加培训。

这家企业离我居住地甚远,每天上下班在近 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中度过,但这并不影响我进入初期的热情;令人遗憾的是我对企业了解的过程却是对企业认同感急剧下降的过程,我亲眼目睹了该企业的挣扎过程并深深意识到良好管理及架构的重大意义。作为最了解企业的直接管理者总经理而言,如果不能自主的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而是要接受多方工作指示并不能违抗时,企业的发展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不能接受残酷的现实而要构造梦中的伊甸园,那么梦醒时分便是幻灭时分。

今天,我正在寻觅我的第三份工作,我并不追求高工资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我希望的是持续发展,如果您有这样的机会并愿意给我一次尝试的机会,那么请通知我[email protected],让我们共创明天。

Member of the China HyperBanner
 

©没有版权,欢迎访问,抄袭制作:轶敏
本页面适合800x600显示,抛弃了NS4.0,IE3.0
引用本站资料请保留作者,输入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