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感觉
摘自《倾斜的金字塔》杨东平著
我们早就知道,幸福基本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无论是坐男友的自行车后,还是坐在他的汽车上,恋爱中的女性会感到同样的幸福。针对贫穷的中国人是否有幸福的疑问,林语堂曾反问:在汽车和抽水马桶发明之前,美国人是否感到过幸福呢?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经常地感到幸福或不幸福,或者认为别人别人比自己更幸福。一位中学时的老友告诉我,他询问过许多同龄人—下海的和依然清贫的,离婚的和结婚的,当官的和平头百姓,他们都诉说不幸福。显然,人们心中对幸福还是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客观的”标准和判断,用以衡量和相互比较;希望将难以言说的幸福指标化和“量化”。
这并不困难,而且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我想,构筑幸福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和经济富裕了。这后一个因素还是近些年才产生的,在物质生活极其平均化的社会环境中,有前两者就足够了。三者构成了幸福的稳定结构。但是,三者占全的毕竟太少了,那是少数幸运儿,此处可以不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关于幸福的一个简单的判据可以是:三者有其二,就应该算是幸福的了。而如果三者仅占其一,那么无论在家庭至上、事业至上或致力于发财的人,也许都不会踏实地感到幸福。没有事业成功的温暖家庭,多少有些平淡,好象缺了盐或味精;只有事业成功的孤家寡人,不过构筑了一个空旷的宫殿;而只有金钱的人那种“富裕的贫困”,其味自知。
事实上,幸福的要素并不止于三,还有一个重要的变量在起作用,但那是一种十分奇特的作用,相当于乘以“0”或“1”。有它无增于幸福,无它幸福全无。这就是健康。当健康存在的时候,象阳光、空气一样不足为奇,似乎天经地义,享用不尽;而当它一旦丧失,则无异于天塌地陷,任何事业、财富、情感都毫无意义。
老友不完全同意我的幸福判据。他说,他问过那些同龄的朋友他们自己感到最幸福的时候。许多人回答是上中学时;还有一些认为是插队或参军时。那时,他们可是一文不名、三者皆无啊。我意识到我的问题。他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同样严峻而特殊的变量—时间。我以上所说的,其实只是中年人的幸福观,对青年或老年均不适用。对老年人而言,无病无灾,平安即福。青年人的幸福同样比较简单,那基本是一种憧憬,一种向往或追求,而不是一种现时的存在。如果说也存在某种现实的话,那就是青春本身。
青春是一种无量的幸福,是一切欢乐的源泉和一切苦难的解毒剂。因而,无论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还是在文革、上山下乡的逆境之中度过的青春,对过来人来说都是最堪怀恋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然而,青春的幸福却有一种残酷的“延期支付”特征—只有当青春消逝时,它才强烈地展现出来,并且与日俱增。它正象电影一样是一门一次性的“遗憾的艺术”,常常令人感叹“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