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人生
摘自《独自散步》朱苏进
假如人还有一次人生,不会是一件好事。首先,它将使此生的意义减半。此外,多一次人生仍然不会让人们满足,接着会追求第三次......人生的神圣就体现在它的一次性当中,任何成功与失败都被时光卷走,不可追回。正是由于有许许多多遗憾,才使得人生珍贵。重复生命总是对生命的污辱。假如人不有一次人生,实际上就是对此生的否定。
虽然如此,越是杰出的人越是执着于未来,仿佛真的还有一次人生。
生命最苛刻之处在于它会死亡,只要有死亡不可避免,再长久的生命也显得短暂,辉煌尽头终归是永恒的黑暗。我们每天享受生命又每天丧失它,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只好追求它的高度。一切伟大创造,实际上都暗含着乞使生命永恒的意图。一切伟大的创造在生命意义上也呈现出矛盾状态:忠实于生命又想战胜生命。
一生当中,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时光就那么几次。大多数时光里,我们不是在重复自己的生活,就是在重复别人的生活。有人甚至干脆将自己的生存目标确定为:追求别人那样的生活。
只要是理想,里面就暗含着侥幸。侥幸心稍一美化就成为理想,完全没有侥幸也就不会有理想,完全没有侥幸也就意味着完全没有偶然。但任何人之所以能够来到世界,恰恰是偶然的。
我们不怕自己错了,但是深深地害怕只有自己一个人错了,也就是孤独地错。成千上万人一起走向毁灭时,每个人不需要多大勇气就可以走下去。单独一个人走向毁灭时,就需要不可估量的勇气。
人生是个小舞台,只有一小部分人荣幸地被万众瞩目登台表演。而人生却是个大舞台,所有人都曾经处在台下翘首观望他人。大多数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里都呆在台下,因而更重要的不是如何登台表演,而是如何做一个有质量的观众。你虽然看着他人表演,但你也要比台上表演的人更有质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既对不起台上人的表演,也对不起自己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次,生活却有千百种。智者追求人生,而凡人只追求生活。智者在人生中耗尽了生活,凡人在生活里度过了人生。结果,拥有更多人生的人常常只有简单的生活,拥有奢华生活的人常常只有简单的人生。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免不了这种欲望:既要最好的生活又要最好的人生。
人生犹如马拉松长跑,可以浓缩成三个要素:前面有一个目标,心中有一个愿望,身上有一分体力。在不该冲刺时冲刺了,后来会被旁人抛下。在该冲刺时没有冲刺,就可能永远丧失机遇。但关键的还是,无论快与慢必须永远跑着,不要以任何理由停下来。
可叹的是,我们往往在马拉松快要结束时才明白应该怎样跑人生马拉松。
最深刻最丰富的命题往往无法交谈,只能自己对自己私语。比如:人生。
古今往来,无数哲人骚客都沉思或咏叹着这个命题,并没有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甚至并没有为他解决人生问题。他们所做的,只是一遍遍深刻而优美地证明这命题的伟大。而且,说得再好都是自己对自己的私语。
人生是一个命题但永远没有答案。更不应该去预设以及固定一个答案。
没有人对自己的生活真正满意过,即使临终时面对上帝。所谓满足,仅仅意味着: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价值,对自己一生不后悔,等等。但这也是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满足。满足的前提是虚幻无奈的,甚至可以说是智慧的,尽管它更象一个安慰。生命本质上就是不满足,而人生始终在试图满足生命欲望。
我知道我所有的失败、痛苦、蒙羞、丑陋、愚昧.....都是人生财富的一部分。但我仍然不感到宽慰反生可疑;如果这些都是财富,那么我的人生渣滓在哪儿呢?
我的弱点仍然是人类最古老的弱点:自私、贪婪与怯懦。为了掩盖自私,我常常伪装成崇高,使自私不同凡响;为了升华那贪婪,我常常表现得更加进取,让贪婪也显得炉火纯青,转化为一种人生价值;为了忍受怯懦,我常常迫使自己过分地勇敢,只有在不失体面时才怯懦下来......这些都是有效地保护自我,使我能够在许多弱点中生存至今。我只能深思这些弱点而不能也不打算消除它。
几乎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潜在价值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果充分实现了自我,那么他肯定比现在更强。这等于说,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贬值前提下发挥着自己价值的。
人们与生俱来、无师自通地拥有一种本领: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时,就用理想来宽慰现实。当理想受挫时,就用现实去反驳理想。总之,哪一个对自己更有利就承认哪一个。
现实应该很理想而理想应该很实用---这是我们常见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在一个环境中生存久了,人就成为这环境的一部分。在一片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时,人就成为那关系的一部分。看上去是这人拥有了那环境和那关系,其实是那环境与那关系吞噬了这人。人生有些灾难很温馨,人们情愿享受它而不愿正视它。因为,一旦醒悟到那是人的灾难,不但无法摆脱反而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人生是生命与人的组合。对于生命来讲,最好的时候在人的春季,那时感情多于人的理智,行动多于沉思,生活充满欢笑和冲动,生命自然奔放无所顾忌。
对于人来讲,最好的时候却往往在生命的秋季,这时候理智与感情既协调又浓郁,行动再不是冲动而伴随着思考,于是一次行动仿佛两次,事业与生活也进入颠峰。
对人生的冥想而言,最好的时候唯有冬季。那时该凋谢的都已凋谢,只剩一盆炭火偎着你漫漫长夜。
如果明天你将死去,那么今天你做什么?写作、远游、做爱、复仇、痛醉一场?.....在自己最后时刻所选择的行为,才证明你原本是什么人。
前者只是你自己的结束,而人间仍然存在。你仍然可能以自己的死向他人表明什么。后者是全人类的结束,所有的法律与伦理永不再现,这时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而且是唯一的、最后的随心所欲。这时候谁都无需证明什么了。
孩子时期我们什么都相信,于是有了幻想。成年以后我们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于是有了理想。老年以后我们只有那么一点儿相信和一大片怀疑,于是凝聚成许多思想。从人生角度来看,从孩童到老人是个进步。但是从人类生命角度来看,幻想变成思想却可能是个退步。